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WUU5qjQ91PJchR3Ge733A
守:理解赵汗青的核心观点
赵汗青在演讲中围绕“AI与创作的关系”展开,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- AI不会杀死创作,反而推动创作进化:技术(如AI)历史上始终是艺术发展的推手(如摄影推动绘画革新),AI作为新工具,将像相机一样倒逼创作者重新思考创作本质(从“记录真实”到“表达独特视角”)。
- AI实现“创作同权”但不导致“同质化”:AI降低了创作门槛(如普通人可用AI生成音乐、影像),但创作差异的核心是“创作者的思想”(如同用相机拍照,镜头相同但视角不同),因此AI会促进创作分化而非趋同。
- “做自己”是AI时代的护城河:在AI能快速复制风格、内容的背景下,保持个人独特性(如独特的思考、审美、表达)是无法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。
- AI将催生新内容形式:当前AI生成内容(如短视频)尚未找到最佳形态,未来可能转向高互动性、个性化的内容(如观众参与剧情选择、AI实时生成角色与故事线)。
破:观点的潜在薄弱与局限
赵汗青的论述逻辑自洽且富有启发性,但可从以下角度补充反思:
- “创作同质化”的隐忧未被充分讨论:尽管赵汗青强调“思想差异”决定创作独特性,但现实中AI可能因“数据训练偏差”导致风格趋同(如大量AI生成内容模仿热门模板),尤其对缺乏明确个人风格的创作者而言,AI可能强化“同质化”风险(例如用相同提示词生成相似文案)。
- “做自己”的护城河需更具体的支撑:赵汗青提出“做自己”是护城河,但未深入解答“如何在AI辅助下真正保持独特性”。例如,当AI能模仿任意风格时,创作者的“独特性”是否仅依赖先验的审美积累?若AI加速风格融合,“自我”的边界是否会模糊?
- AI生成内容的“深度”局限:赵汗青肯定AI在音乐、影像等领域的成果(如《白色皮卡丘》MV),但未充分讨论AI在“情感深度”“文化洞察”等人类独有的创作维度上的局限性(例如,AI可能模仿情感表达,但难以真正理解“孤独”“信仰”等复杂体验的本质)。
离:更本质的新洞见——AI时代的创作核心是“意义建构”
结合赵汗青的观点与上述反思,可提出更深刻的观察:AI时代的创作,将从“技巧输出”转向“意义建构”,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于人类对“存在意义”的追问与表达。
具体而言:
- AI是“效率杠杆”,而非“意义主体”:AI擅长快速生成符合数据规律的内容(如模仿风格、拼接元素),但“意义”(如对生命的思考、对社会的批判、对美的独特定义)只能由人类提供。例如,宫崎骏的吉卜力风格之所以被AI模仿,恰恰因为其背后是对“人性温暖”的深刻洞察——这种洞察无法被数据训练,只能来自创作者的生命体验。
- “独特性”的本质是“意义的独特性”:赵汗青强调“做自己”,但“自己”的核心并非表面的风格(如说话方式、视觉偏好),而是“对世界的理解方式”。例如,同样用AI生成故事,有人关注“科技与人性的冲突”,有人聚焦“小人物的情感韧性”,后者的差异源于对“意义”的不同挖掘,这才是AI无法复制的护城河。
- 新内容形式的核心是“意义的交互性”:赵汗青提到未来可能出现互动性内容(如观众选择剧情走向),但这种交互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新奇,而在于“让观众参与意义建构”。例如,观众在AI生成的故事中选择不同结局,本质是通过互动表达自己对“善恶”“命运”的理解——这种“意义共建”才是AI时代内容的核心竞争力。
简言之,AI不会杀死创作,但会淘汰“仅依赖技巧的创作者”;真正的创作,永远是“人类用AI放大自己的意义”。